“研學”+“旅行”該如何有效融合?

近年來,研學旅行市場火熱、社會廣泛關注,受到多方力量青睞。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學旅行研究所2018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4000多所學校、3.3萬名家長開展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全國研學旅行學校參與率平均為38%,其中上海最高,達到了66%。然而,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實現高效研學?制度建設和保障機制如何完善?“研學”“旅行”如何有效融合?這些話題成為教育、文化旅游等業界關注的重點。
一、研學旅行并非“說走就走的旅行”
青少年研學旅行該如何界定?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學旅行研究所所長王曉燕表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二、教育屬性應擺在研學旅行的首位
“研學旅行是實踐育人的一種形式。當前,一些條件沒有跟上政策的理念?!蓖鯐匝啾硎?,研學旅行推進過程中,課程表層化、同質化以及目標不明確等問題突出,價值引導作用不夠。她舉例說,許多機構帶青少年參觀博物館,沒有詳細的學習流程,也沒有學習和活動教室,孩子們轉一圈就出來了,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旅游研究院戰略所所長吳普高度肯定研學旅行的重要價值?!把袑W旅行是一種創新性的、高級形態的教育活動。孩子們去農場,不是為了吃里面的新鮮蔬菜,而是獲得相應的體驗和知識?!眳瞧照f,研學旅行區別于夏令營、冬令營、春秋游和教育實習等,不是在旅游目的地上一堂學生集體課,要避免研學、旅行“兩張皮”現象,突破“游大于學”“重游輕學”“有游無學”難題。
三、研學旅行機制需多部門通力完善
2017至2018年,全國遴選了621家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在組織管理、課程開發、專業指導和評價方面,持續進行追蹤研究?!盎?、營地服務管理的標準是什么,發改、物價等部門沒有明確的研學旅行收費標準,具備什么素質和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導師工作,都缺乏可供參考的依據?!蓖鯐匝嗾f。目前,帶隊人員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和導游,要加強人員培訓培養,提升專業性。
對于研學旅行未來的發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司行業和地方管理處處長宋國建表示,標準化是管理實踐的核心活動,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合理的標準體系規劃,系統布局體現行業特點和需求,要建立研學旅行要素的基本要求、等級評價和認證機制,保證標準的公正性、科學性和國際化。